广州社会组织学院

心理科普 | 表达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

3

前不久和朋友闹了一次不愉快。


因为讨论某个社会话题有分歧,我头一回(有些歇斯底里地)向这位朋友发了火。但我立马后悔了,还久久深陷于“太有攻击性的自我”当中。


和一个心理学的朋友聊起这件事,她听完之后,先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在原版的《青蛙王子》童话里,青蛙蜕变成王子,可不是靠公主的爱和吻。青蛙帮助了公主之后,提出了很多令人不适的报答方式,包括用她的器皿吃饭喝水,以及睡她的床。公主感到冒犯又愤怒,将青蛙暴摔,摔裂了,里边露出来一个王子。


在这个原版童话里,happy ending始于一场愤怒,不是忍让。


朋友补充道:“如果你学不会表达愤怒和自我,就捍卫不了自己的边界。”




但为什么,我们不敢表达愤怒?

让人难受的是,很多人其实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甚至不敢感受自己的愤怒


一部分原因是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争执会招致蔑视和谩骂、吵架特别容易“祸从口出”,关系不是走向破裂,就是以尴尬收场。


还有一部分则是受到社会对自我期待的影响。比如,大众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是“淑女”,当她出现一些“泼辣”行为时,就会被安上“母老虎”、“母夜叉”这些负面的词形容。比如,家庭关系里,有些父母还会用子女不孝、不顾养育之情来训诫孩子。


诸如此类的情况,会让人不禁产生疑惑甚至自责:我的愤怒是正当的吗?






在心理学上,愤怒是什么?

愤怒是一种情绪,情绪没有正当、合理之说,它只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体验。并且,愤怒还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情绪信号。愤怒提醒我们自我的需求或没能被满足,受到了伤害,需要捍卫自己的原则。

在哈丽特·勒纳博士的书《愤怒之舞》(The Dance of Anger)中提到这样一段观点: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愤怒往往源于在关系中弱化自我(de-self)。

关系是“我”与“我们”的平衡,过多强调“我”会让双方貌合神离,一遇到需求的冲突便容易结束关系;弱化自我,则意味着在关系中过多地强调了“我们”,而忽略了“我”的需求在关系中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感和控制力,这让“我”的需求不被看见、不被承认。

如果我们选择掩盖、压抑来维系表面的和平,它会迫使我们消耗精力伪装自己,不舒服的关系也终将消亡。但若我们能意识到,合理地表达愤怒,好的改变就正在发生,甚至能让我们收获更清晰强大的自我。



学会愤怒,是我们的人生必修

愤怒只是一个信号,它能给我们指出问题的方向,但若毫无章法、不经思考地表达,就变成了一种怒气宣泄,将情况推向更糟糕的情况。

如何正确地表达愤怒,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正确表达愤怒取决于你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和世界的认知、以及情绪管理这些底层能力。





具备这些能力能够有效让我们减少情绪化反应,即便在巨大的情绪中也能保持理性、基于自我需求的选择,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获得更好的人生机遇。
素材来源于网络
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