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表达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3
前不久和朋友闹了一次不愉快。 因为讨论某个社会话题有分歧,我头一回(有些歇斯底里地)向这位朋友发了火。但我立马后悔了,还久久深陷于“太有攻击性的自我”当中。 和一个心理学的朋友聊起这件事,她听完之后,先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在原版的《青蛙王子》童话里,青蛙蜕变成王子,可不是靠公主的爱和吻。青蛙帮助了公主之后,提出了很多令人不适的报答方式,包括用她的器皿吃饭喝水,以及睡她的床。公主感到冒犯又愤怒,将青蛙暴摔,摔裂了,里边露出来一个王子。 在这个原版童话里,happy ending始于一场愤怒,不是忍让。 朋友补充道:“如果你学不会表达愤怒和自我,就捍卫不了自己的边界。” 让人难受的是,很多人其实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甚至不敢感受自己的愤怒。 一部分原因是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争执会招致蔑视和谩骂、吵架特别容易“祸从口出”,关系不是走向破裂,就是以尴尬收场。 还有一部分则是受到社会对自我期待的影响。比如,大众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是“淑女”,当她出现一些“泼辣”行为时,就会被安上“母老虎”、“母夜叉”这些负面的词形容。比如,家庭关系里,有些父母还会用子女不孝、不顾养育之情来训诫孩子。 诸如此类的情况,会让人不禁产生疑惑甚至自责:我的愤怒是正当的吗? ![]() 如果我们选择掩盖、压抑来维系表面的和平,它会迫使我们消耗精力伪装自己,不舒服的关系也终将消亡。但若我们能意识到,合理地表达愤怒,好的改变就正在发生,甚至能让我们收获更清晰强大的自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