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会组织学院

心理科普 | 探索记忆的奥秘,学会科学记忆

1


记忆


记忆的研究



记忆听起来是个很文雅的词汇,仿佛是玄妙而又不可触摸的东西。

事实上记忆也是可测量的,就像重量、长度一样,可以被物理方式具象化衡量。

最初研究记忆测量的人是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一生致力于有关记忆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在1885年出版了《关于记忆》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一成就也令他成为与冯特齐名的心理学家。

他对记忆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史上首创性的工作,具有历史性意义。

遗忘的规律



读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被要求“背诵全文”或记忆部分片段,有的人很快就能流畅的背下来,有的人却很困难。

这当中必然有个人先天记忆能力的影响,但除此之外也受到记忆方式的作用。

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的实验报告表明:人类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

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

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

那该如何验证什么样的记忆方式更为有效呢?

艾宾浩斯为此发明了“无意义音节”,即用德文字母的一个元音和两个辅音制成2300个无意义音节,如zog, xot, gij, nov, 等等。

他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大量重复的记忆测量。

通过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的应用



记忆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遗忘曲线最常应用于教学中,教师为了巩固教学成果,常常会给学生布置记忆的任务,科学的运用遗忘曲线进行记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掌握科学记忆的方式,习得新知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参照遗忘规律定制好复习计划,争取将80%新知识都纳入长时记忆中,从而获得长久有效的记忆。

素材来源于网络
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