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会组织学院

个性心理 | 顺境和逆境,哪个更利于个人成长?

52

1

有同学问:顺境和逆境,哪个更利于个人成长。
这个问题相当于运动和不运动,哪个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健身房的宣传都是运动即健康。
但其实,保险公司在对已故运动员的统计中,发现职业运动员的平均寿命要低于普通人15岁左右。
过量运动,会消耗生命

运动和健康,不是线性对应关系,而是倒U型的关系。
适度的运动,有利于健康。
过少或过多,都会有害于健康。

药物也是这样,请问服药是否有利于健康?
药品用在对的地方、用了恰当的剂量就是解药,有利于健康;
用错了地方和剂量就是伤害身体的毒药。


同样,顺境和逆境都有利于个人成长,也都有不利影响。主要是看程度。


过度的逆境让人沮丧悲观

我们见过太多这种一蹶不振的例子。
有的人在工作逆境中扛不下去放弃了生命。
有的人忍受不了感情的冲突选择了逃避与人建立感情。
有的人年纪轻轻只想躺平、自己待着。
当他们需要去做一件事,他们想到的就是“我不行”,然后感受到压力、艰难、沮丧。

我认识一个朋友,从小目睹父母感情不和、争吵不断,对婚姻很绝望。
这种长期的挫折让他对婚姻既渴望又恐惧,无法走入婚姻,又无法安于单身。
两个状态对他来说都是逆境,难以坦然处之。


过度的顺境让人盲目膨胀。

人生三大不幸就是:少年得志、出身豪门、飞来横财。
这些顺境,会让人对世界有个错误的认识,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然后让自己在面对真正挫折的时候失去了抵抗力。

有个同学非常优秀,从小逢考第一名,在名校里读研读博都能完虐其他人。
一路以来的顺境让他觉得万事都很简单,只要自己想做的,都可以做好。
结果他在这样的思维经营下,婚姻家庭一塌糊涂,进入工作岗位后也因人际关系不良而屡屡受挫。


2


过度的逆境,会让人形成“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的本质就是不好的”、“我活着就是多余的”的认知;
过度的顺境,则让人产生“我什么都行”、“我可以改变世界”、“世界是围着我转的”的认知。

这些认知一旦形成,很难修改。
在相同的情境里,这种认知就会被强化。
在不同的情境里,则会被忽视。

一个人一旦觉得自己不行,即使他行的时候他也会找原因说这是因为运气好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一旦觉得自己很行,当他不行的时候他就会怪罪于他人而不是自己不行。

人会选择性注意周围的事,然后选择性解释周围的事,一次次强化自己内心的信念。

恰当的挫折,才会让人成长。
恰当的挫折就是:有挫折,但在能力范围内,这时候人就有空间去反思、训练,让自己的能力更强大。
我可以沮丧、失败,但不至于挫伤到自我价值感,从而不会影响我对人生与其他事的看法。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称之为恰到好处的挫折


3



你可以去选择恰到好处的挫折,来让自己成长。

但有人觉得,顺境还是逆境,是宇宙赐予我们的命运,不受个人意志为转移,这要如何选择?
实际上顺境和逆境,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环境本身是不可变的,但你可以选择不同的环境。
你选择和世界首富去谈生意,你体验到的就是逆境。
如果你选择和我谈生意,就会体验到更多的顺境了。

当面对无法承受的挫折,你可以选择放弃,换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你就体验到顺境了。
你可以适度选择降低或增加任务难度来让自己有适度的挑战。


比如说爬山,山的高度不变。
但选择用10分钟还是1天爬完,你体验到的就是逆境和顺境的不同了。
恰当的挫折就是:刚好在你的体力和意愿范围内,爬这个山。

乐观的人会选择环境、调整期待,来让自己更快乐地出发;
悲观的人则在挫败下强迫自己用力克服然后更加沮丧、克服不了就会直接放弃。


4


很多父母会采用“挫折教育”,以为让孩子体验挫折可以成长。
其实超出孩子承受力的挫折,只会让他觉得人生无望,充满痛苦。

有的父母则会采用“赏识教育”,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很棒。
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虚假的自我膨胀,看不清问题的真相。

良好的教育既不是制造挫折,也不是制造顺境。
而是帮孩子一起面对现实,鼓励他尝试克服困难但不强迫,给予他适度的支持而不袖手旁观。


5



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当你感觉有活力的时候,可以适度增加任务难度挑战自己。
当你感觉有些吃力的时候,则需要降低任务难度放过自己。任务难度不可变的时候,可以灵活的更换任务。

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我认为就是三个字,刚刚好

这3个字容易吓到人,哪有那么恰巧的刚刚好。
这个度怎么把握?
刚刚好,是一个范围、是一片、是一个区间,并非一个点,上下多一些、少一些,并无大碍,不是科研,无法量化,全凭感觉。


所以你要重视这世间你容易忽视的一个东西:
感觉。
你知道自己的感觉吗?你对自己的感觉熟悉吗?



文章来源:丛非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