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反心理有点类似社会心理学中所研究的“反从众”。
实际上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提供从不同角度观察事态的机会,从而减少失误。
不同意见可起监督作用,可激发人的创造性。
另一方面常被认为是“异端”、不听话等,不利于家庭和睦与人际关系的发展。
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着眼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改善,杜绝逆反心理滋生的社会土壤。只要我们把改革、开放坚持进行下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不断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们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进程,通过扎实有效地搞好县级以上干部的三讲教育,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动,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好转,逆反心理的许多消极因素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
第二,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政工队伍的素质,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因素。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献身精神的人讲献身精神”,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媒体平台要把控好产出产品的质量,尽可能提高公信力。使青少年不至于处在信息茧房里,不了解世界,以至于总会很轻易地感受到破灭感。只有置身于安全的环境,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不“拧巴”的青少年。
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中第二个身心飞速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青少年接受大量信息,良莠不齐。
良好品德的形成仅仅依靠言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榜样的力量,以及青少年切身体会的实践。第五,要重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总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关注。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逆反心理的系列科普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收获满满~如果大家有特别关注的心理学主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