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会组织学院

心理科普 | 我们如何度过突如其来的空闲时间

8

“意外时光”总被挥霍?

我们如何度过突如其来的空闲时间


假如你意外获得一小笔财富,会怎么使用?
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享乐型消费,比如请客和朋友吃顿好的,给游戏账户充值,买一件非必需的网红产品……
与自己辛苦工作赚取的钱相比,对于意外之财,我们花得更快,挥霍起来心理负担也较小。
搬砖一天挣来的200块,你会存起来作为日常开销;路边买彩票赢来的200块,可能转眼就会被花掉。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Richard Thaler最早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
他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把钱分类管理在不同的“账户”里,有些用来买菜做饭,有些用来购买必须日用品,还有些用来娱乐享受等等。
不同来源的金钱往往会被划分出不同的用途。
那些意料之外的收入,往往像是天降馅饼,似乎来得很轻松,人们花起来也不心疼,便常常用这些钱去奢侈一把。


如果你意外获得的不是物质性的金钱,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情况又会怎样呢?
试想在某个阴沉的下午,气象局发出了暴雨预警,老板决定提前两小时下班;
或者你安排好了时间,要去准备一份办事材料,政策突然变化可以将这个步骤省略,你会用突然多出来的空闲时光做什么呢?
多数人大概并不会将这些时间用在学习工作上,而是更有可能睡个懒觉,或者出门happy一下。
意外而来的时间,是否像意外得来的金钱那样,更容易被挥霍,用来放松娱乐呢?
Jaeyeon Chung及其同事用一系列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CHAPTER   01

意外的空闲时间更容易花在享乐上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回忆过去生活中,某次突然空闲出时间的情况,比如视频会议忽然取消,或是因天气不好临时决定呆在家里,并询问他们最终是如何度过这段时间的。
结果显示,面对突然多出来的时光,更多人选择用它来做些有趣的享乐型活动,而不是那些所谓“有用”的功利性活动。
比如老师临时取消了某场小考,面对多出来的时间,学生更有可能用来看电影,打游戏,好好放松,而不是为下一次测试未雨绸缪继续复习。


CHAPTER   02

空闲时间来源及预期的影响

在上面的研究中,意外获得的空闲时间更容易用在娱乐上,如果这些时间是可预期的呢?
正如人们在使用工资时会精打细算,却对意外之财肆意挥霍。
研究发现,当空闲时间是已经预先安排好的,比如周末和节假日休息,人们对休闲活动不会有更明显的偏好。
也就是说你可能会用这段时间逛逛街,也可能学点新东西给自己充充电。
但意外获得空闲时间时,人们会明显偏好进行娱乐,而不是拿它做点“有用”的事。
当考察意外得到的空闲时间来源是否会影响选择时,研究者发现,不管意外空余时光来源于工作还是休闲,人们都倾向于用它来娱乐。
也就是说,如果老板临时给了假不用工作,你更有可能看个剧,刷会儿手机;如果朋友临时放了鸽子不去外面吃大餐,你依然会看个剧,刷会儿手机。
总而言之,我们喜欢用白来的时间玩耍,而不是继续工作学习。


CHAPTER   03

内外因素对意外空闲时间分配的影响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想象一个场景,在这种情况下,多出来的时间是由于个人内部原因产生的,而非外部环境引起的。
举例而言,你是因为自己学习效率高,提前完成复习而额外获得假期,而不是因为考试推迟或取消多出了时间。
在有内因的前提下,人们更有可能将时间花在享乐活动上。
因为个人的内在作用,似乎给随后的活动提供了正当化的理由—我很努力,所以我值得好好放松娱乐。


参考文献

[1]Chung,J.J.,Lee,L.,Lehmann,D.R.,&Tsai,C.I.(2022).Spending Windfall (“Found”) Time on Hedonic versus Utilitarian Activiti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Thaler,R.H.(1990).Anomali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4(1),193–205.


文章来源:靠谱心理

作者:Sherry



素材来源于网络
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