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会组织学院

心理科普 | 你了解“曝光效应”吗?

39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会有这样一些感受:与陌生人相比,对于经常见面的人更容易产生好感;购物时会更倾向于购买经常使用或经常听到的产品;初见觉得不好看的人后来越看越觉得好看……这是因为出现频率越高的事物,越容易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越容易对它们产生喜好的感觉。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是什么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又称为“多看效应”、“暴露效应”、“接触效应”等,在社会心理学上也被称作“熟悉定律”。它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只要某个事物经常出现就能增加我们对其的喜欢程度。这一现象囊括的事物十分广泛,包括文字、画作、人像照片以及声音等等。




曝光效应”产生的原理


目前,关于“曝光效应”产生的原理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他们需要对外界各种事物做出小心谨慎的回应,时刻保持警惕,努力远离危险;然而当他们发现一次又一次出现的相同事物好像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时,就会摆脱内心的焦虑,流露出对新事物的“无意识偏好”。而这种让人感觉安全舒适的“无意识偏好”,也正是我们祖先上万年进化的结果。因此,当我们在面对差不多的选项时,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我们熟悉的、或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回忆的事情上,这在本质上也是人类对于确定性和安全感的本能追求。

第二种解释则是通过“感知流畅性”这一概念展开。“感知流畅性”是我们在主观地感知信息时感受到的难易程度,当我们在感知一件事物的时候,会根据它的复杂程度以及记忆中已有的信息来对它做出判断。因此,一件事物出现的频率越高,也就意味着我们对它进行感知的次数越多,这个过程就越流畅、越容易。这种感知时的流畅性让我们觉得轻松,从而从潜意识里转化为对所感知事物的好感。





“曝光效应”的启示


适当地运用“曝光效应”,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加自身吸引力,但我们在运用时应注意“曝光效应”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是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二是如果两个人之间已经存在冲突或性格本就不合,经常见面反而会加剧彼此的冲突;三是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保持合适的曝光频率很重要。

因此,结合“曝光效应”及其局限性,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曝光效应”可以理解为一种重复刺激,需要建立在第一印象较好的基础上。如若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很差,让对方已经产生不良情绪,那我们的重复出现只会加剧对方的反感,更谈不上增加对自己的好感了。因此,当我们与人交往时,要适当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尽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 保持一定的交往频率

根据“曝光效应”,通过增加在别人面前的出现频率可以提高别人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从而对自己建立好感,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如今常用的网络流行语“刷好感”。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可以保持适当的交往频率,让对方适应我们的存在,减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

3. 把握好“曝光”的度

相信大家对于“喜新厌旧”这个词并不陌生,这一现象其实就是过度“曝光”、过度刺激导致的结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把握好“曝光”的度,不能过于频繁地出现。所谓“距离产生美”,维持一点“神秘感”会更有利于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素材来源于网络
侵权请联系我们